痛风石:从形成到破溃到消融,每一步都是苦难!
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损害之一,是痛风病情进入慢性期的标志之一。痛风石是长期高尿酸血症使体内尿酸池明显扩大,尿酸盐结晶沉积于组织所形成的。可见,郑州痛风风湿病医院介绍痛风石很少出现在痛风的初发阶段,从首次痛风发作到出现肉眼可见的痛风石和慢性症状,时间跨度为3到40年,平均约为11.6年。
痛风石的病理本质是异物性肉芽肿。沉积在组织的尿酸盐结晶作为异物不易消除,容易引起免疫细胞的攻击,但人体缺乏能够溶解尿酸的酶,因而尿酸盐结晶对组织的刺激长期存在,形成慢性轻度的炎症反应。痛风石的核心部分,是一定量的尿酸盐结晶,围绕着无定形的蛋白质基质,呈放射状排列;核心周围是那些因为吞噬了尿酸盐结晶而“阵亡”的免疫细胞,最外层有纤维结缔组织包绕,形成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。
几乎人体所有组织都可有尿酸盐结晶沉积,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,直径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,只有中枢神经系统例外,主要原因是这里缺乏黄嘌呤氧化酶(尿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),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尿酸水平低于其他部位,因此不会有痛风石形成。由于温度和体液pH等原因,痛风石最常见于关节内、关节周围、皮下组织和肾脏。极少数患者可有眼睑、鼻软骨、声带和心肌、主动脉瓣的痛风石形成。
发生于皮下组织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巨大痛风石是肉眼可见的,而发生于内脏的微小痛风石不可见。皮下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聚集于皮下或皮内,形成突出于皮面的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白色赘生物。皮下痛风石的典型部位位于耳轮,而第一跖趾关节周围是最常发生的部位。皮下痛风石还可见于全身多处,但一般位于痛风累及的关节附近或受压、容易摩擦的部位。
由于尿酸盐结晶诱发的慢性炎症,使得痛风石患处的皮肤纤维变性,甚至断裂,皮肤因此变得菲薄发亮,直至破溃溢出尿酸盐结晶、黏蛋白、纤维素等的混合物,呈白色粉状或膏状物质,即所谓的“尿酸盐乳”。痛风石破溃处很难愈合,但较少继发感染,可能是由于尿酸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。不过,少数严重的痛风石破溃可有局部感染,重者甚至可发展至坏死。
郑州痛风风湿病医院介绍痛风石的形成因素,高尿酸血症发病年龄早、病程长,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,未经治疗或治疗效果差,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诱因持续存在,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等等,都可能使痛风石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生早、进展快、病情严重。此外,痛风石的形成还与肾脏的严重程度有关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